电视剧《三体》官宣海报
【资料图】
近日,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作品改编而来的同名电视剧《三体》完美收官,25.7万人在豆瓣上打出8.3的高分,在微博上关于#三体电视剧#的话题,已经有超过20亿的阅读量。在网友们热议的背后,实则是观众对于科幻,尤其是中国式科幻的崛起带来的欣喜。
自电视剧在中国诞生以来,市场上,古装剧一直是占了大半个山头,这源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明史,有数不清的历史文化可以作为电视剧题材进行改编,而科幻题材却十分鲜见,反而在西方发展的蒸蒸日上。事实上,中国的科幻剧并不比西方的晚多少。有数据显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剧《六十年代的上海滩》就拍摄于1938年,距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科幻剧”的《月球旅行记》仅差了36年而已。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电影电视行业也跟着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片。比如刘慈欣作品改编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三体》等等,甚至连被人诟病的《上海堡垒》也是中国电影制作人在科幻题材上的努力尝试。
科幻频频搬上大荧幕,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一次本土文化的盛宴。就观影体验来说,大多数人已经厌倦了西方科幻片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不切实际的表演,反而更关注中国式科幻的崛起。这背后的逻辑,并不是说西方科幻剧走下神坛,而是中国观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
《三体》的爆火 源于中国快速现代化的发展
刘慈欣讲过一句话,“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科幻小说是不会在中国再次出现的,中国也不会有科幻文学。”从大量接触科幻作品到成为科幻迷,再到成为科幻作家,时代的烙印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屡有体现。
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
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让刘慈欣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煤矿工程师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科幻作家。那时候的刘慈欣借着对外开放的机会,接触到了大量的科幻作品。对于那个年代来说,物质生活的快速提升也渐渐让人们的精神世界蠢蠢欲动,大量的文娱产品冲进了人们的生活,按照刘慈欣的说法就是,这个年代的巨变带来的结果,就是让人们从一个文化上相对贫乏的时代,走进了一个开放的、能够面向世界接受所有信息的时代。
快速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到今天,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年轻人。《三体》爆火的背后,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但在刘慈欣看来,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这种改变让人们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强烈的新鲜感让大家慢慢淡化了身边的事情,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大家有了更强的未来感。
二十年前还是小灵通的时代,谁能想到今天大家都能用手机办公。这种以往需要几代人才能经历的变化,被压缩到一代人身上,这样的冲击带来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由于这几十年的巨变,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大家都想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还会有什么样的巨变在等待着他们,科幻的种子正在慢慢发芽。这个时候,随着影视工业化的提升,特效和拍摄技术与全球接轨,影视制作没有门槛之后,中国科幻剧的崛起也就水到渠成了。
科幻的核心是神秘感 讲好故事也同样重要
“你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儿;你为什么读科幻?因为科幻中的世界不在那儿!”这是刘慈欣的一句话,也道出了为什么大家喜欢都科幻小说的原因。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科幻就像魔术一样,神秘感是它吸引人的核心。在刘慈欣看来,科幻作品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难做,主要原因就是科幻对于新一代观众的神秘感正在渐渐消失。
在以前,用手一指就能在墙上投出过往的影像,现在一部带投影功能的手机就可以实现。新一代的观众从小就生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他们获取最新信息的方式变得极为容易,科幻在他们这里起点就很高,科幻作品想要在他们这里过关,就变得十分艰难。
就连刘慈欣也不得不感慨,神秘感的消失,对科幻的打击是致命的。
电视剧《三体》中关于“古筝行动”的介绍
同样的烦恼也困扰着剧版《三体》的创作团队,如何将小说影视化,同时还得把大家的想象力调到同一个频道,这对于创作团队来说是一次挑战。据《三体》总导演杨磊介绍,剧组组建后的一年时间里,大家几乎都跟着中科院的科学家学习天文、纳米、粒子对撞、天体物理等知识。除了要捋顺剧情以外,还要分辨小说中哪些是科学,哪些是科幻,这都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筹备工作。
正是由于创作团队尊重原创和死磕细节的精神,我们才能在荧幕上看到宇宙闪烁,看到了“古筝行动”,未来我们还会看到“降维打击”和三体人的水滴探测;我们也看到了123分钟的三体VR游戏场景,看到了三体文明的进程和脱水者。
于和伟饰演的史强,让《三体》有了刑侦的味道
由于我们科幻剧发展进程较慢,大部分人对于科幻的印象还停留在西方的影视剧里。像我们熟知的赛博朋克、末日废土、太空歌剧之类的科幻流派,在过去一直冲击着中国的观众,养成了大家对科幻的观感,认为科幻就是特效。但《三体》并没有走西方那种路线,反而在观感上让人看不出是一个科幻剧,反而是惊悚、悬疑的刑侦剧。
“我们是怀着对现实的敬畏去拍这部科幻作品的,希望⼤家提到‘科幻’的时候,不是去想‘特效’这两个字,⽽是去想我们要去表达什么。”提到这部剧的成功,杨磊认为观众的支持度越高,越能体现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凝聚力。他希望电视剧《三体》能够让⼤家重新认知我们⾃⼰的科幻,传递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化属性和价值观。”
可以说,电视剧《三体》不仅是一部咱们中国式的科幻剧,还是一部刷新科幻历史的“新科幻剧”。
中国式科幻的崛起 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自信
作为首位拿下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亚洲人,刘慈欣的科幻总有一种家国情怀,他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时代的快速发展给他的科幻作品提供了很多灵感,所以很多人看完刘慈欣的小说后,都会有同一种感觉,那就是小说中浓郁的中国式情怀。
从2006年《三体》⼩说第⼀次连载,到2016年⾸次公布影视化消息,再到2023年正式开播,17年来,这部备受大众期望的科幻IP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历史上,关于外星文明的科幻作品很多,但中国与外星文明的作品却少之又少,《三体》的诞生,让中国的形象登上了科幻的舞台,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式科幻的模样。
《流浪地球》、《三体》的成功,说明了中国式科幻是有未来的!
电视剧《三体》用动画形式介绍科学
过去二十几年,中国观众看的都是西方的科幻剧,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独有的价值观,但实际上是他们用科幻的方式书写历史,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实际上的核心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输出。而刘慈欣的出现,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回归到了科幻作品中,也让看够了西方科幻片的观众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科幻。
《三体》中核心故事是两大文明之间的对抗,但它要讲的是人类作为“虫子”,身上所具有的坚韧不拔和敢于反抗的力量。刘慈欣的作品里,展现的永远是团结、希望,与西方作品里单调的正义与邪恶之争相比,中国式的科幻更注重讲好故事的内涵,这也说明了无论是科幻还是其他类型的作品,故事永远是最主要的部分。
杨磊也十分感慨,“大刘用中国的方式,中国的态度,写了一篇如此厉害的科幻作品;也是从那天开始我们认知到,我们可以摆脱对海外的科幻模仿、特效崇拜。”
这不仅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也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而观众对于《三体》的买账,正说明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
刘慈欣说过,“科幻⼩说能够让我们客观⾯对未来的各种可能。不管是写⼈类的历史,还是写⼈类未来有可能会发⽣的这⼀切,都是有实际意义的。”刘慈欣的这番话,体现了中国人的务实态度,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
中国式科幻在未来将会大有可为,这也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作者 王坑坑)
经济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