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乡村振兴局)3月1日举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媒体吹风会上获悉:过去五年,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业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创建沿黄小麦、沿黄肉牛等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济麦”“齐黄”“登海”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一大批高素质农民成为“田秀才”“土专家”。累计建设省级美丽乡村2500个,建成美丽庭院287万户。“三个模式”创新提升,代村、三涧溪、耿店等新典型不断涌现,广大农民扬起精气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023年,山东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围绕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这条主线,紧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认真抓好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系统谋划规划。着眼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立即着手开展研究,尽快出台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做好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规划,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全力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在粮食生产上,今年将紧紧围绕国家提出的“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全省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在重要农产品供给上,重点抓四个方面,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畜牧业标准化养殖、海洋渔业特别是海洋牧场,强化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保障好蔬菜、肉蛋奶及水产品供应,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稳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深入开展城乡公益岗扩容提质行动,抓好脱贫人口的就近就地就业,提高乡村低收入群体收入;搞好扶贫项目资产的后期管护,推动脱贫地区的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
全域全要素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总体安排上,坚持“三个层次”同步推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切身利益问题;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好乡村富民产业,让群众有钱花、能致富;三是乡村治理、乡风文明问题,让基层党组织更坚强有力,这是精神层面的,更需要春风化雨、久久为功。在实施路径上,重点抓好“一村两区、一面四线”建设:“一村”即和美乡村,今年建设省级和美乡村2000个;“两区”即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今年建设省级“两区”各30个以上;“一面”即在面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提升等;“四线”即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打造乡村振兴展示带。
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也就是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深入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进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支持壮大预制菜产业,举办高规格的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大力推介山东特色的预制菜名企、名品。
着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做好农机、农药、化肥等物资的生产、储运、调控,大力发展仓储、烘干、冷链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抓好路、水、电、暖等基础设施,统筹农村改厕、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健全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商超通信等公共服务。
全力抓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以实施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巩固提升山东省小麦、玉米、奶牛等领域的育种优势,破解种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科技研发推广、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机装备提升上持续发力,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挥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广校体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作用,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创新。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力争在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的突破,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破题”办法。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拓展重点领域改革。
经济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