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片向海而生的土地。毗邻海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拥有35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一半在海上”的山东,蕴藏着巨大的蓝色动能。
4月17日至4月22日,记者行走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看到了山东海洋经济新动能澎湃涌动。
(资料图)
看开放:一个小镇的“国际范儿”
4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滨州市惠民县李庄镇的山东金冠网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飞速运转,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生产海参养殖网。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书峰介绍,海参养殖网对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要求相对较高,主要采取订单式生产方式,年销售量可达500余吨。
这只是绳网产业的“冰山一角”。“我们的绳网有8大系列300多种产品,能覆盖军工、航天、农业、家居、建筑、劳保等各个方面,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绳网产业基地。”提及本地发展,李庄镇副镇长成兴鹏如数家珍。作为王牌企业,金冠网具已经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产品出口到美国、德国、阿联酋等68个国家和地区。
绳网牵线,让小镇的“国际范儿”越来越足。目前,李庄镇有11家企业进行了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商标进行国际注册的一种途径),并通过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认证。在万众瞩目的足球世界杯、奥运会上,李庄镇生产的足球网、排球网闪耀国际赛场。
李庄镇专注一业的精耕细作,折射着山东对“走出去”的执着。
流动是水的本性,一寸海面、一叶扁舟无限组合,就可连接世界、通江达海。面朝大海的先天禀赋,带来“拥抱海洋、扬帆出海”的自主觉醒,山东“走出去”的开放基因深入骨髓。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级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落户山东,RCEP、CPTPP在山东试点示范,综保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快速发展,外贸进出口连创历史新高……一系列载体平台加持山东、青睐齐鲁,让山东开放发展之门越开越大,蓝色朋友圈持续扩容。
眼下,在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一艘芬兰客户定制的豪华客滚船正在赶工期,预计9月底交付。“该船不仅满足最新的安全返港要求,还具有主机废热回收、空调废热回收以及靠港零排放等功能,是目前威海金陵最豪华的客滚船。”该船技术负责人赵恒智介绍。近年来,威海金陵已交付与在手高端客滚船订单累计达15艘,7000车汽车运输船10艘,均位居世界前列。
看创新:一条产业链的“吃海”之道
一汪海水可以发挥多大效能?在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向海“取”水,还要把海水“吃干榨净”。一场海水淡化的“多向奔赴”,正在加速上演。
“我们每天取用15万吨左右的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后其中有5万吨供给各个企业,还有大概10万吨高浓度的盐水,输送给鲁北盐厂,让他们先提溴再制盐。经过这样‘一举三得’的处理,实现海水‘零排放、吃干榨净’。”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凯向记者介绍,即便是一些沿海城市,同样面临缺水难题,因此,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一水多吃”为城市“解渴”,意义重大。
徐凯说,海水淡化水供给鲁北化工、鑫岳化工等企业用于工业生产,降低企业制水成本近40%,年节约淡水3600万吨……一场力求极致的破题,一份降本增效的“账单”,将这条闭环式海洋经济绿色产业链勾勒得更为清晰。
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水淡化项目,是滨州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当地培育以海水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建立了鲁北高新区、鑫海工业园区等大型工业园区,实现了“初级卤水养殖、海水冷却,中级卤水提溴联产溴系列精细化工产品,饱和卤水盐碱联产,废渣盐石膏制硫酸和水泥”等渔盐化一体融合发展。
《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靠海吃海”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怀着对这片海的珍视,寻求资源利用的“最优解”,拓展循环经济的新赛道。
一根海藻,同样能撑起一个产业。在位于日照的山东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海藻中提取的岩藻黄素价格堪比黄金,产生的海藻渣和浸泡液加工成海藻生物有机肥,年可为企业增收超千万元。“今年以来,我们公司的海藻生物有机肥板块订单量大幅增长。海藻中提取的岩藻多糖、岩藻黄素等海洋健康新产品也深受市场欢迎。”该公司企业发展部部长张良金介绍。目前,山东洁晶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褐藻酸盐、印花糊料生产商,市场网络覆盖80余个国家和地区。
看成长:一个产业集群的御风而行
在山东半岛的东南方,乳山的海风,“吹”出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4月20日,在远景零碳产业园海上智能风机装配车间,巨大的龙门吊一字排开,工人们正在对生产设备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
“现在我们的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5月25日将正式投产。”远景能源制造部乳山基地负责人孙谦说,该项目已接到70台8.5兆瓦的智能风机订单,“达产后,每年可生产200台7兆瓦及以上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年产值达到70亿元,税收3亿元”。
眼下,明阳智能、豪迈科技、半岛南U场址、中天海缆等一大批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项目在乳山加速落地投产。乳山也成为省内在建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产业链条最全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未来几年,乳山将迎来海上风电项目的集中投产期,预计到2026年年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可带动形成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乳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栾频表示。
山东打造海上“能源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新型能源体系,蓝色海洋迸发绿色新动能。《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到了包括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在内的“五大清洁能源基地”。放眼黄渤海沿线,“追风逐日”成为绿电转型的重点和节能降碳的主战场。
与乳山相邻的海阳市,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工程自2021年并网发电以来,已稳定运行一年有余。依托这一工程,山东建成首个海上漂浮式光伏示范项目,发出了全球海上漂浮式光伏第一度电。
“威海目前是全省唯一一个在新能源产业集齐了‘核风光储’的市,‘十四五’期间,我们规划建设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800万千瓦,届时市域全社会用电量可100%由清洁电力供应。”威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隋同朋说。
看风口:一句“豪言”的逐渐兑现
如果需要安装一条工程车辆轮胎自动化生产线,从提出需求到验收成果,均无需工程师从千里之外赶到现场。来自北京、广州等四地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通过“橙色云协同研发平台”云端设计环境完成设计开发,就可成功实施一次“零见面”的数字化改造。
在烟台,这家名为橙色云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研发创新体系——以产品为组织形式,以云端协同研发设计环境为桥梁,将产品或项目需求结构化、数据化,让不同领域的工程师跨企业、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参与到研发项目中。
“让天下没有难研发的产品,实现人们的创造梦想”,橙色云展厅里的一句“豪言”正在逐渐兑现。目前,橙色云已为石化、化工、机械、汽车等22个行业,研发设计、仓储物流、生产制造等9大领域提供平台服务,赋能超5万家中小微企业,填补了国内在工业产品协同研发领域的空白。
“一片云”的背后,是“一片海”的科创沃土——山东海洋创新指数进入全国第一梯队,海洋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二,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三分之一的海洋领域院士集聚于此,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亮点”列为2023年重点工作……如今的山东,正努力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海上粮仓”频频出新。在山东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一个牡蛎从育苗、养殖、收获,再到净化、包装,直至被端上餐桌,全环节都有科技的加持。灯塔水母建有全国首个拥有前沿净化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型牡蛎高端净化中心,利用作为核心技术的“深度清洗工艺”“无菌海水制取与保持”“活水净化工艺”三大工艺,可生产出可对标国际品质的牡蛎产品,填补了乳山牡蛎高端产品的空白。
大国重器领跑跨越。全球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在山东诞生,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培养的大黄鱼端上百姓餐桌,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网箱首次实现低纬度规模化养殖大西洋鲑,“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二期项目将于今年“五一”前正式运营……“山东造”大国重器正不断向国际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
经略海洋的山东,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蓝海。
标签:
经济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