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八百里沂蒙,孕育了无数沂蒙儿女;沂蒙精神,更是滋养了无数沂蒙志士。走出去的沂蒙儿女,在陌生的城市里静静扎根、默默奉献,或艰苦奋斗,或继往开来,在异乡的大地上刻画着一个又一个沂蒙儿女奋斗的故事。
(相关资料图)
由临沂市委网信办主办,鲁网临沂承办的系列原创访谈栏目—“我从沂蒙来”,选取从沂蒙走出去的部分优秀儿女,解读他们奋斗的沂蒙“密码”,传递沂蒙儿女的精神信仰,将沂蒙精神遍植于大江南北。
蒙山沂水间,绿意迸发的草窠、凉爽夏夜的蝉鸣、金黄炽热的麦地、婉转悠扬的《沂蒙山小调》……或许家乡在游子命运开始之时就已为其打上了烙印,纵使命运之舟如何漂泊、曲折,游子也始终不脱家乡的气质。李景银少年立志,由家乡出发,成为一名拥有仁心仁术的医生后,又以别样的方式返乡,为家乡作贡献。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变的是人生际遇,不变的是他踏实、朴实的本心。
少年立志始,向外求“术”实
翻开李景银的履历,199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骨科专业医学硕士研究生,更是学院骨科首位研究生,后担任山东省中医院运动损伤骨科主任医师,学校硕士生导师等职位。在这些引人瞩目的成绩背后,他服务家乡、精益求精、上下求索的精神同样让人钦佩。
1981年的夏天,家中刚分到田地的李景银收到了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时距离恢复高考才过去5年。“我最初只是想回到家乡的小县城当一名医生,但是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我却离家乡越来越远了。”李景银回忆着说道。
李景银出生在平邑县城下的一个小村庄,当时正值国家发展时期,乡村医疗条件落后,缺医少药更是常态,无数生命的悲剧因此造成。见多了乡村里的悲欢离合,李景银的外祖父常常念叨:“要是能当一名医生就好了,学医能真正造福乡里。”这句简单而质朴的话在李景银心中深深扎下了根,高考填报志愿时,李景银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系。
但是进入医学院学习后的生活却和李景银想象的有所不同,想象中的诊疗施治少之又少,更多时间是在背诵中度过的。“医学与人体打交道,大到身躯四肢、五脏六腑,小到各种门类的细胞都在医学的研究范围内。中医也并不是只需要了解古代中医的内容,同样要学习掌握西医的诊疗知识。”因为学习内容众多,李景银的大学时光中很少有“周末”的概念,整日沉浸在医书典籍之中,甚至走路的时候也在背书。在日复一日地反复记诵中,李景银真正领略到了中医的博大深厚之美,也为后来的诊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骨科涉及骨骼、肌肉、关节、脊椎等多个部位,与人体运动系统息息相关,因此治疗范围非常广泛。1986年本科毕业后,李景银被分配到临沂市中医医院,科室初建,算上李景银也只有7个人,看门诊、做手术、值夜班全靠他们轮转,最多的一次李景银一个月就值了11个夜班,每次至少三十多个小时没法休息。多样的病症、众多的患者让李景银早在80年代就过上了996、007的生活。
即使满身疲惫,李景银也始终保持在医术方面的自我省察。“当面对的病症越多,看到的痛苦越多时,我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是转念一想,我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再和病痛抢一抢人。”经过1年时间的备考,李景银成功考取湖北中医学院,当年中医骨科领域全国才招收17、8人,湖北仅招考2人,李景银就是其中之一。入职山东省中医院后,这近三十年来,诊疗、学习、进修……他仍然一件都没有落下。
“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在骨科方面,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中医骨科主要使用手法复位治疗,还会借助夹板固定避免骨骼移动,着眼于整个身体系统,力求根治病痛,花费较少。而西医骨科主要通过手术复位,利用石膏进行固定,对很多病症都有显著疗效,但不可避免地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痛苦。“真正想要治疗好骨科,要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这也是李景银长久以来的努力方向。
少年立志终身事,莫待秋黄叶落枝。在李景银的成长道路上,家乡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方向,坚定了少年志向,并在他那股精益求精、上下求索的求知精神推动下,化艰险为坦途,最终在医生道路上越走越远。截至目前,李景银主持的科研课题获省以上奖励3次,主编专著6部,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0余篇。
发展变幻多,向内修“道”真
打开某线上问诊软件,搜索李景银,能够看到来自全国各地患者的评论。“2013年2月22日因车祸致多处骨折,转院到山东省中医院,手术前有点贫血,麻醉师都不敢打麻醉,由于李主任高超的技术,成功地动了手术,现在恢复得相当好,已经坐到外面晒太阳。谢谢李主任。”“我是左下肢胫腓骨骨折患者。共3处骨折,按理说应该做开放植入钢板手术。李主任帮我做了微创手术,植入了3块钢板,给我减轻了很大痛苦,缩短了恢复时间。在此非常感谢李主任。”
由于年轻时亲眼目睹过乡村缺医少药的无助,李景银对患者总是格外理解与包容。“患者找到医生就是想把病治好,他向医生交付了百分之百的信任,医生也必须做到全心全意地付出,竭力为患者提供他最需要的东西。”以诚为本,全心付出是李景银一直以来的工作信念。他深知患者最迫切需要的是知道患了什么病,应该怎么治疗,所以他每次诊疗要做的事情就是两件,看明白患者所患病症,能力之中就尽力把患者治好,能力之外就清楚地为患者指明接下来的方向。“无论能不能治好,我一定要让病人在我这里有实际的收获,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做很多检查。他们有所收获,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成就与奖赏。”
从医近三十年,李景银也收到过不少私立医院的邀请,但是他无不一一婉拒。在公立医院面对一个病人,他不需要考虑这个病人能够为医院、为自己带来多大收益,而是让他能有自由去思考自己能够为病人做什么。“相比私立医院,收入虽然低了,但是对我来说,治病救人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在私立医院无法比拟的。”
石火光阴,跳丸日月。对于将届退休之年的李景银来说,他见证了中国现代医疗体系的发展,也理解其困境的产生。八十年代治病诊疗时,患者与医生有百分之百的信任,而现如今病人与医生之间的信任已被渐渐瓦解,网络上鱼龙混杂的知识、先在的揣测、年轻医生的成长让人情、信任似乎变得越来越值得怀疑,医患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也越来越多。面对现实与变化,李景银理解其中的运行逻辑与各方难处,但他坚信做好医生本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踏踏实实做好诊疗的每一步,用可靠的诊疗结果说话,信任也会自然而然地重建。
2009年,一位患者拿着一摞片子在辗转多地、屡次碰壁之后找上了李景银。这位患者长时间感到髋关节疼痛,在许多医院拍了无数的片子,却始终找不到疼痛的原因。通过对片子的细致观察,李景银初步判断患者是因前列腺癌而导致的髋关节疼痛,需要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如不及时控制可能危及生命。患者及其家属听取了他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后,患者专程到医院找李景银,一见到他便跪了下来,“你救了我的命,如果没能及早查出病因,我现在可能就不在了。”此后的每一年,这位患者都会专程来找李景银表达感谢。
直到现在,从医近三十年的李景银依旧保持着刚做医生时的习惯,无论第二天手术多少,上手术台的前一天晚上,先在脑海中把手术过一遍,考虑到每一个注意点、易错点,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因此他做的手术常常被同事们称为“教科书般的手术”。与此同时,李景银更是严格要求青年医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现如今,李景银带出的很多学生已在各地的多家医院成为骨干力量。
李景银始终坚信,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医德本心,都需要不断修炼,让自己更强大,更值得信任,如此方能无愧于医生本职、个人良心。
初心终不改,回望故乡情
2009年,李景银的工作发生了一个小变动:他每月都抽出两天时间返乡为家乡人治病。
在日常诊疗中,李景银会遇到很多从外地赶来的患者,他们来自祖国的各个地方,其中也不乏许多临沂人。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在医疗能力上的差距让很多患者没法在家门口看好病,只能和家属一起长途跋涉,前往异地他乡接受治疗,这无疑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增加不少的负担。因此当平邑县中医院邀请李景银回乡坐诊时,李景银二话不说,立马同意,每月抽出两天时间在平邑县中医院坐诊及手术,有时还会调整在省中医院的坐诊时间,只为让家乡百姓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医疗服务。
回望过去,李景银常常感叹人生际遇的奇妙,原本只想回到家乡做一名医生,却一步步远离家乡,在济南扎下了根,但无论在哪,家乡教给他的淳朴、踏实、可靠始终是李景银心中最浓墨重彩的底色。“无论做什么,淳朴、踏实才是成功的前提。对我来说,看好每一次病,做好每一次手术,对每一个求诊的病人负责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家乡在游子身上种下的种子,最终等来了开花结果,“花香”更是惠及家乡。
“治病就医是大事,只要家乡有需要,我一定尽自己所能,把我能做的事情做好。”一直以来,李景银如此说也如此做。回乡坐诊,几年来诊治的病人不计其数,不仅如此,他每年都会参加临沂市中医院的硕士生答辩,为临沂市中医骨科人才的培养尽心尽力。
这几年,李景银深刻感受到了家乡医疗硬件的改善、医疗能力的提升,在高兴之余又生出了新的期盼,希望家乡的医学理念能更进一步,医疗技术能更高一层,“家乡是刻在骨子里的,我始终希望家乡发展得更好!”
标签:
经济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