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这是一部女性为“爱与尊重”而战的电影,《印式英语》让我们认识到“平等”的力量!

2023-03-20 18:07:54 来源:鲁网

由印度导演高里·辛蒂执导、国民女神希里黛玉主演的《印式英语》官方剧照

3月20日讯 2月24日,一部拍摄于十年前的印度电影,悄悄登上了中国各地影院的大荧幕,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宝莱坞风格的电影,也是一部反映印度社会女性意识崛起的励志电影,它的名字叫《印式英语》,是宝莱坞电影女皇希里黛玉生前仅留的几部口碑不错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也是在中国三八妇女节前夕上映,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但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的确是一部优秀的女性励志片,适合全家老小带着纸巾去电影院观看的。


(相关资料图)

最近几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国际上电影业也受到影响,这段时间我们基本看不到印度电影的出现。相比于2019年以前,印度电影可是国内各大影院的座上宾,其票房号召力丝毫不亚于好莱坞科幻大片。《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误杀瞒天记》等高质量电影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邻居强大的电影实力。

猫眼电影中近几年评分9分以上的印度电影

依托于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印度电影一直以来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输出国,借鉴于美国好莱坞模式的宝莱坞,让印度电影的产量一直居高不下。2015年5月,宝莱坞电影《我的个神啊》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以猫眼9.0的高分评价和1.18亿元的票房成为印度电影在中国大陆票房的一个里程碑。有数据显示, 2017年及2018年,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增长率达 110.6%及87.68%,从2017年到2023年间,在中国上映的23部印度电影中,在猫眼上评分超过9分的有13部。由此可见,印度电影在中国民间的口碑还是不错的。

上个月上映的《印式英语》就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励志电影,我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它的励志,更重要的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传达给观众积极向上和宣扬平等的价值观。

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语言,更是地位

从电影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英语是这部电影里出现频率最多的元素,《印式英语》讲的就是一个不会英语的家庭主妇,在面对家人的歧视和即将赴美的双层困境下,如何从一个英语小白晋级成英语六级的励志故事。

我们从电影中很多细节可以看到,在主角莎希这样的中产家庭里,不会英语将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这种事情放在国内,可能大家觉得没什么,但是在印度,英语的重要性甚至能成为社会因素。

为什么英语在印度这么重要?这跟印度的宗教、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印度圣雄甘地 “不合作运动”的发起人 主张印度独立自主

1917年,印度“国父”圣雄甘地主张把印度当地的母语印地语作为国家的主要语言,还专门为推动印度国语化提出了五条原则,号召国民为实现印度语言独立自主走上街头,这便是当时印度比较有名的“国语运动”。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当时共同的“敌人”——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后,印度社会内部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矛盾开始凸显,语言问题就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爆发点,当时的政府迫于压力,为了平衡各党派之间的矛盾,允许各地实行“多官方语”的政策,也就是印度各个自治邦都有自己不同的“官方语言”,还把英语设立为国家官方语言,这在无形中损害了印度独立自主的政策。

于是,英语就变成了除种姓、教派等因素之外,又一道分化印度社会的鸿沟。

虽然英语在印度比较重要,但整个印度会英语的人却很少,很多人把英语当成第二、第三语言,大部分的教育都是通过学校来学习,而熟练掌握英语则需要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但印度社会的初中等教育相对薄弱,这就导致很多人上不起学,甚至辍学,而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却很少。这样的话,会熟练的掌握英语反而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

了解了这些历史后,我们再看《印式英语》的时候,就能理解为什么女儿不愿意让莎希帮她开家长会的原因,也能理解莎希在面对学生家长喋喋不休秀英语时的尴尬处境。

女性意识在电影中崛起,但现实更残酷

杜拉球是印度的一种传统小吃,因制作简单,便宜又美味,所以深得印度底层人民的喜爱。《印式英语》的主角莎希没有工作,她像很多印度家庭一样,男人出去忙事业,女人在家当家庭主妇。但莎希骨子里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她不愿躺在丈夫的功劳簿上生活,宁愿去凭借自己的手艺,做点简单的小吃杜拉球去卖给周围的邻居,虽然挣得不多,但能让自己显得在家里足够“有用”。

《印式英语》截图 制作杜拉球是莎希无声抗争的方式

莎希的努力在丈夫看来,是一种漫无目标的忙碌,他是传统的印式大男子主义思维,认为女人就是顾家,在家里刷刷盘子洗洗碗,照顾老人哄好娃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用女人去做,有男人就够了。说的好听点叫大男子主义,其实这是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作祟,这种歧视女性的做法,在印度社会已经见怪不怪了。

所以,导演为了体现莎希地位的低微,特意设计了几个桥段,比如吃早饭的时候,家里人都在夸莎希做的杜拉球好吃,丈夫则说做这种没有意义;在美国纽约的婚礼前夕,莎希执意要为广大宾客亲手制作杜拉球,而丈夫却在一旁泼冷水,话里话外讽刺莎希只会做杜拉球。

我们能看到,每次在丈夫说完之后,都会有一个莎希失望的镜头。而对于莎希来说,她心里装着大爱,她可以忍受丈夫一次次的挖苦,也能忍受女儿时不时地嫌弃,她认为一个家庭的组成,不应该仅仅有男人的事业,女人在家庭中支柱的作用也很重要,她不想为了一时的畅快,而去破坏这份家庭的美好。

《印式英语》截图 莎希总是遭到丈夫和女儿的不待见,这让她很无奈

电影里是这么演的,但现实却没有这么美好。很多印度家庭的女人心里不是装不下大爱,而是由于传统观念对于女人的歧视,她们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勇气,遇到这种事情除了忍受还能做什么呢?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妇女因为体力不如男人,所以应该是软弱的和被动的,从而推论说女人生来就是为取悦男人,服从男人,所以她的责任就是尽量迎合她的主人,这就是她生存的伟大目的"。卢梭表达的也许正是印度大部分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印度是传统的父权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根深蒂固,就算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纪,仍有大量女性没有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甚至可能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障。

根据印度财政部发布的《2017- -2018经济调查报告》,重男轻女已经导致印度诞生了2100万“没人要”的女孩。而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印度女性的生存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倒数第四,仅优于阿富汗、刚果、巴基斯坦。并且,印度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和复杂的社会阶层关系,由于偏好男孩的观念根深蒂固,以及传统的嫁妆制度带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印度女性生存状况问题日益凸现。

尽管当前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已有很大改善,但不得不承认,印度仍是世界上女性社会地位最槽糕的地区之一。

励志背后的平等,才是电影最底层的主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如何理解这句话?尽管工业化、城市化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只是物质层面的,我们更需要一场精神层面的巨大变革。旧的观念和传统让整个社会变得阻滞不前,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个人化”,而“个人化”强调的就是自由、平等、和谐,当然,男女平等也是最重要的。

受之前“父系社会”的影像,男性的社会地位远高于女性,即使到了今天,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根除人们心里的这种思想,马克思的意思就是只有打破旧传统,才能迎来新变革,女性地位的提升是一个社会思想进步最重要的指标。

回到电影《印式英语》里,主角莎希不管是做杜拉球还是学英语,都是作为一个女性在进行无声的抗争,她在争取一个让丈夫刮目相看的机会,也在做一个女性地位提升的事业。莎希是自信的,这源于她对不公平的抗争,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如何去抵抗这种社会性的偏见?

《印式英语》截图 莎希在公园座椅上哭泣,她刚经历了一场歧视 

我们看到莎希在被咖啡店员歧视后在广场的哭泣,这是无助者最普遍的发泄方式。莎希的身上有女性的柔弱,也有女性的坚强,她不甘于这种现状,在看到公交车上快速学英语的广告后,仿佛溺水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直到在婚礼现场的英语发言,才让她一鸣惊人。

或许,只有在英语补习班上,莎希才难能找到一丝丝的“尊重”和“平等”。

虽然这是励志故事,但这种励志并不是赞美苦难,而是讽刺现实,讽刺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

近几年,随着印度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得以看到了更多优秀的印度电影,其中不乏一些深刻反映印度社会的优秀影片,比如《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等等,都是反映女性意识崛起的佳片。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加入,人们心中偏见这座大山,总会有一天会被移走。

《印式英语》带给我的惊喜,并不止于剧情的励志温馨,还有其背后追求“平等”的力量。细想之下,这何尝不是电影行业为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电影也好,书籍也好,本质上还是一种宣传的途径,最重要的还是宣传的思想内容。

我们或许从《印式英语》背后,看到爱与尊重,看到平等的温度,更能看到社会的进步,这未尝不是一种电影的进步。(作者:王坑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