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最近,淄博书画家路边摆摊创作的视频不断刷屏,吸引全国游客前往打卡。不少网友称,书画家集体亮相、为百姓写字作画,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人本色彩,是淄博打出的又一张文旅牌、经济牌。
在多数人印象中,书画家深居创作室创作,书画作品或在布置讲究的展厅、或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店面售卖。书画家集体下场出摊、现场制作售卖,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并不多见。然而,正是这样接地气的方式,在线上线下刮起了一股传统书画热潮。
在精神生活日趋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需求始终是存在的、旺盛的。关键就看能不能创造好的条件,把这部分需求找出来,把这个市场挖掘出来,从而拉近传统文化与广大群众的距离。
过去,有的文化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作品或是百姓日常生活接触不到,或是百姓不喜欢,造成传统文化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市场的力量。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市场。有没有市场,市场大还是小,很多时候决定了文化传承的广度与深度。作品走进不了百姓生活,文化文艺工作者收入自然会减少,创作激情、从业意愿自然会降低,传统艺术、传统文化就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借由市场,在更广的维度上跟人建立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得到不断传承与创新。所以说,激发市场的力量,让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成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必须答好的一重要课题。
淄博的做法,让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无限拉近,找到了打开传统文化的一种正确方式。政府提供场所,让众多书画家在路边摆摊创作售卖,等于塑造了一个具有全新体验的书画文化场景,这就是市场的具体化。在这个场景里,书画艺术是可感可触的,书画家现场创作并真诚讲解,爱好者可以现场感受书画艺术,与书画家互动,更为可贵的是,售卖的作品价格平民,打破了百姓心中的顾虑,让传统文化可亲近,让传统文化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变“黏稠”。
可以说,借助这样的消费场景,传统文化与公众建立起了共生共长的关系。传统文化获得更多人认可,文化作品在市场中走俏,带动相关工作者待遇提升,激发创作激情。由此就能形成一种需求牵引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创造新的需求的良性循环。
其实,很多地方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也肩负着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如何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篇文章,以传统文化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考验着当地政府深挖传统文化和塑造消费新场景的能力,检验着当地政府治理智慧和水平。
当然,每个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优势不同。地方政府和文化文艺工作者必须因地制宜,创造创新文化场景,搭建多层次、多渠道传统文化共享机制,让传统文化与百姓生活更贴近、更紧密。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很好地传承发展,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标签:
经济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