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时代带来的变化有多大,其实光从老一代人和年轻人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就可见一斑。
【资料图】
如今现代人在经济理财上的支出和消费,都不可同日而语。
而如今的年轻人也更倾向于消费主义和及时享乐派,而下文中的小杨就和自己的母亲有着极为不同的理财观。
小杨和母亲的分歧
近日,在某理财交流平台之上,一位姓杨的网友分享了有关他和家里的理财观念和投资经历。
在小杨分享的亲身经历中,母亲和他所产生的理财观念是很不相同的,而最后却是母亲的一番话点醒了他。
众所周知,疫情带给个体户和普通职工的影响是巨大的。
小杨原本在一家私企工作,因为疫情的缘故公司被迫裁员,而他就不幸地被裁掉了。
待业在家的小杨,熬过了疫情之后想要进行创业。
和父母沟通之后,想要将母亲之前50万的积蓄拿出来作为创业基金,并且承诺在成功之后会加倍返还。
小杨认为,虽然疫情带来的是更为期盼稳定的就业大环境。
考公的人也越来越多,但目前正是“富贵险中求”的好时机,并且创业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好途径。
然而母亲的一番话却让他清醒了许多……
小杨母亲的储蓄逻辑
小杨母亲提出了三个大方向的观点:
首先就是对于创业想法的否定。
创业的想法首先是好的,但是经济大环境是在不断变动的。
疫情带来的冲击并不只是表面的冲击,影响的更是社会底层的经济活力以及资本市场的谨慎度。
更不用提各行业的内卷现象,如今谁不是梗着脖子想要捞几两金子?
当社会中居民的消费意愿大大降低的时候,这显然不再是创业的好时机。
更不用说小杨并没有创业的经验,光凭一腔热血是没办法赚大钱的。
其次就是,这笔存款如果贸然取出,会丢失一定的价值。
这笔存款是从四年前存入银行的,年利率接近5%,和如今的大市场相比已经算是不错的利率了。
而且如果现在取出的话,势必要比这个存款利率还要低,因为要创业就损失这其中的差值,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按照这样的利率来算,原本小杨母亲每个月可以领到2083元的利息,这个收入足够在三线城市维持温饱了。
更不用说如果小杨家里有什么变故,当然需要一些备用资金。
这也就是小杨母亲想要说的第三点:抵御风险的能力。
疫情过后大家其实都对于消费支出谨慎了很多,大都是已经吃够了“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因素”的苦楚。
尤其是小杨父母已到中晚年的交界线,当然希望能够在家里有收入的情况下有一些备用资金,这样家庭遇到变故的时候才不至于被生活所压迫太多。
如今应该秉持怎样的理财观?
小杨在听了母亲的观点之后显然也是有所动摇,毕竟自身创业资历的匮乏,首当其冲是一道难跨的关隘。
而且在如今有些特殊的经济环境之下,该秉持怎样的理财观念也是应该深思的问题。
从储蓄的角度来说,大家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是较为合理的思想就是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目前银行的利率虽然没有前几年那么可观,但终究中国还是储蓄大国。
从中年人到老年人,大部分人还是相信银行的实力的,也将其作为自己的“保险柜”。
如果没有特别急用钱或是一定要完成的消费,还是储蓄为重,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的“不可抗力”事件什么时候到来。
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如今国民经济的发展确实离不开日益增长的消费力。
从逐渐复苏的演唱会、音乐节,再到淄博烧烤等城市化宣传活动。
无一不在说明人们的消费力仿佛都已经回来了或者更甚,毕竟一个“病毒”让大家都憋了很久。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花钱容易挣钱难,已经成为了如今大多数人的心声。
实体业的发展也困难重重,虽然现在的形势有所好转,但总归来说还是在恢复阶段。
这样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克制消费,对于花呗、白条一类的借贷平台保持自己的理智,不要盲目消费,更不要跟风支出,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才是最重要的。
小杨和母亲其实代表的正是目前社会上两种经历和经济范围有重叠的两类人群。
一类是敢闯敢拼的年轻人,总是想着如何发家致富,一直在“折腾”的路上。
而另一类就是年长一些的“保守派”,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财观和消费观,并不被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所迷惑,并且大多都有一定的积蓄。
其实无论是哪种风格的消费者,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地评判自身所处的经济阶段和经济环境。
否则很可能造成消费和支出不匹配,等醒悟过来的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大家对于小杨母亲的观点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