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济宁市“县市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泗水专场)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近年来,济宁市泗水县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县域特色,深化形成“231”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即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3项重点工作,激发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动能),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趟出了路子,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机制、新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增加,39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自2020年起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2020年25个、2021年74个、2022年82个;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始终位居全市全省前列,2020年增长5.9%、2021年增长11.7%、2022年增长8%。今年5月,我县作为全省4个县之一,接受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现场观摩,并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近年来,泗水县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工程”,全面压实县、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责任,形成全县上下一体推进、同向发力的良好工作格局。把县一级作为“一线指挥部”,实体化运行县乡村振兴指挥部,建立例会制度、调度调研等8项制度,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镇街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清单,将重点任务目标具体化、数字化、节点化,确保基层明白乡村振兴抓什么、抓到什么程度。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每季度开展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建立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制度,拉开薪资待遇,全面激发村级干事创业激情。
坚决守好“两条”底线。一是坚守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019年以来,投入衔接资金2.74亿元,建设产业项目28个、新建村内道路160余公里。二是坚守粮食安全。严格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58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4万吨以上。
推进乡村振兴连片成势。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点上突破、面上推开”思路,以培育乡村特色、发展富民产业为重点,打破行政界线,片区化、组团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目前,已初步形成南部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北部泗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区一带”全域乡村振兴发展格局。2022年9月,龙湾湖示范区获批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区内村均集体收入35.9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5%。除龙湾湖片区外,西部金庄镇卞庄片区、杨柳镇薯乐恬园片区,东部泉林镇青龙山片区,中部星村南陈片区,北部柘沟镇凤仙山片区,南部泗张镇桃花源片区也各具特色。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一是以链式思维推动甘薯“一县一业”发展。由县级分管同志挂帅甘薯产业“链长”,打造集“育苗、种植、储存、加工、科研、农旅”于一体甘薯全产业链集群,泗水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甘薯加工企业达到31家,保鲜储存能力40万吨,年综合加工能力60万吨,辐射带动县内及周边种植60余万亩,户均增收2.1万元。二是以集群理念抢占预制菜产业“新赛道”。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出台《加快培育百亿级预制菜产业集群的意见》等政策,构建行业信息共享平台,依托鸿润、味珍等龙头企业,加快打造集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冷链配送、平台研发、电商金融于一体的百亿级预制菜产业集群,带动就业3.5万余人,人均增收5万余元。三是以乡村特色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挖掘村庄特色,着重向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成功打造杨柳薯乐恬园、阅湖尚儒研学基地、泗张王家庄民俗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样板区,尼山鹿鸣特色小镇、等闲谷艺术特色小镇入选山东省特色小镇,东仲都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出台《泗水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制度文件,投入4400余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和县、镇、村三级垃圾治理网络化管理模式。泗水县入选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县创建名单,金庄镇入选示范镇创建名单,卞家庄等8个村入选示范村创建名单。建设“美丽庭院”2.25万户,建设率达38%。完成户厕改造97776户,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85%,完成257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534个规模养殖场全部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立“一化、两单、三奖、八停职、八退出”的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工作体系,实施村级后备人才“90后储备工程”,动态调整80名高素质专业化书记。建立农村一级网格391个、二级网格1419个、三级网格3040个。推广农村“三资”阳光在线系统,提升“三资”管理规范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定期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六进”活动,严防邪教向农村蔓延渗透,坚持“打”字为先,严厉打击各类电信网络诈骗和养老诈骗等违法行为。
激发政策集成改革动能。以山东省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聚焦“人”“地”“钱”等制约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1+16”政策体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自由配置。一是探索构建助力乡村振兴的财政保障、金融支持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保障和金融支持政策,持续优化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国企融资、市场运作、农企共建”的良性运行模式。二是探索乡村振兴土地要素保障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采取出租、入股、合作、有偿退出等方式,探索形成了“村集体+农户+合伙人”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让闲置房屋在“龙湾湖畔”坐地生金》等4篇典型案例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文推广。三是探索人才激励和引育留用新机制。实施“人才+项目”产才融合工程,引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实施“泗郎回乡”工程,建成返乡创业项目2700个,返乡创业人数达到4800余人。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政府做基础、公司做平台、合伙人做业态,推动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标签: